返回

唐朝工科生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九十五章 令公所谋(2/ 2)
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

至于沔州长史张德与陪这事儿,当然是不重要了。

宰相跑一个下州视察,这是多大的光荣。

同为荆襄子弟,与有荣焉。

更与有荣焉的是,中央领导同志高度赞赏了荆襄人民大力种棉的劳动热情,肯定了安陆诸州的长远规划……

当然,人民群众不知道的是,长孙无忌同志之所以这么赞赏,完全是因为梳毛机有了改进,毛线内裤有希望不那么刺应人。

给李董的那条毛线内裤,经过几年如一日的发展,总算是有了点进步。

毛线内裤外面,也终于可以套上一条秋裤。虽然质量还是次了些,比如针脚不是那么整齐细密,比如棉布料子还不能做到耐洗耐造。不过反正是穿里面的,领导同志都觉得不错。

棉纺、毛纺、丝纺、麻纺……一次技术升级,姑且称之为技术升级,在这年头,不是劳动力的减少,而是劳动力的增加。原材料加工便利之后,纱锭产量增加,二次加工就需要更多的工场,更多的工场,就是更多的工人。

长孙无忌真正关心的,就在这里。

要想淘到合适的劳力进入纺织业,这不是张德一个人的事情。种棉收棉需要普通劳力,这个问题好解决,但进一步棉加工乃至混棉,培训一个熟练工,少则半年,多则一年半。

而哪怕没有张德的提醒,那些工场主们也发现,女工要比男工强,男工唯有童工才能和女工一样能在并线、细纱等等机器面前呆得住。性别差异在利润面前,被很快放大。

仅仅靠新罗婢、倭女的输入,已经远远不够。

张德在沔州围圩造田、兴修水库、改造梯田等等让獠人下山的政策,放在以前,绝对是成果斐然,速度极快。可对于人工短缺的工场主来说,远远不够。丝纺还好,原始的织机,对男工女工要求不大,但只要用上水力机械,效率极大提高,性别差异又再度释放出来。

眼下的纺织品利润,使得大开眼界的荆襄土豪,都拿出钱和土地来投资。可合格的工人,大部分都集中在沔州,少部分在鄂州的江夏,这就出现了有钱有土地却无人可用的尴尬情况。

周围州县,大部分劳力,还是被束缚在了土地上。

长孙无忌要做的,就是让那些土地上的女人,走进工场,六个月后,可以手脚熟练地并线,眼明手快地织布。

“京中对于沔州,还是很看好的。”长孙无忌对张德说罢,又道出了实情,“沔州若是无利可图,也不便对诸州下手。待老夫回京,便让人鼓吹沔州新风,外朝自会响应,到时便可以‘效仿沔州,让利于民’为借口,圈地赶人。”

“还需提防幽州故事。”

“‘羊吃人’何如‘棉吃人’,再者,又不是真要改稻为棉。皇帝要裁撤封建,自要有些让利,中枢许地方一个包税包赋。犹如汊川县衙作保,夏粮秋粮,有大户承担便是。”

其中门道太多,长孙无忌也不和张德一一解释,老张也清楚其中的复杂。只是倒霉的,大约又是那些农民,搞不好牵扯进来的,不仅仅是安陆诸州,连鄂州等地都要中招。

到时候,朝廷用行政命令,发动民夫去修水库,去围圩造田,去修梯田,男人累的半死,一转眼,女人跑去做工,这才是霉上加霉。

而且长孙无忌考察了荆襄诸地,又和张德讨论许久,心中也有计较,这汉水长江交汇之地,便是要“多方汇聚”“多点开花”。

当然,用老张的话来解释,那就是中央领导经过深入考察,决定在荆襄地区建设以汉阳、江夏为核心的经济中心,带动云梦泽地区全面发展,跑步进入小康社会……

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